观点 / 刘润 主笔 / 二蔓 责编 / 李桑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820篇原创文章
我猜,很多人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隔壁那个老张,眼光真毒啊。总能抓住机遇,赚到钱。我听人家说,某某赛道的前景很不错。怎么我一进场,就开始变得不景气了。最气的是,我在这个行业熬了好多年,实在是熬不下去了。怎么我一走,行情立马就转好了?真是醉了。每个人都想抓住机遇,获得红利。机遇一旦出现,很快就会被人占领。这个时间窗口是非常短暂的。而小公司要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几乎必须得抓住这样的机遇。可是,当一辆名叫“机遇”的火车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错过。赶忙上车之后又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名叫“虚惊”的幻梦。特别理解。人们总是在“一夜暴富的渴望”,和“粉身碎骨的恐惧”之间,来回摇摆。想抓住机遇,但又怕成功加入了败者组。这样吧。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到底什么是机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what”,来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出现了机遇,值不值得做。从哪里开始呢?按照国际惯例,还是从一个故事开始吧。那个胡思乱想的小男孩,后来怎么样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尼古拉。1859年,还只有3岁的小尼古拉正在位于奥地利帝国的斯米良的家中,度过一个寒冷、干燥,而又无聊的冬天。太冷了。实在是太冷了。小尼古拉一边呵着气,一边抚摸着小宠物猫的后背。突然,小宠物猫的后背,变得像一条毛毯一样。小尼古拉的手上闪烁着火花,噼里啪啦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屋子。他惊呆了。可他的父亲却不以为然。“那只不过是电罢了,就和你看到的天空中的闪电一样。”电。什么是电?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感谢这个小男孩的“胡思乱想”。为什么?下面再说。我们先说,小尼古拉后来怎么样了。后来,他长大了。28岁那年,他带着自己对“电”的理解漂洋过海,只身去到纽约寻找他的偶像,爱迪生。那时的爱迪生正值巅峰期。思维活络,事业有成,名利双收。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经营的电力公司主营的直流电业务,仍然存在效率低、成本贵、故障率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发电机上,这些问题尤其明显。于是,爱迪生对尼古拉说,如果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就给你五万美金。五万美金啊。这相当于当时的一幢房子了。这个金额,还是偶像兼老板的爱迪生给的。对于身在异乡的尼古拉来说,这太诱人了。他马上投入了工作,日夜不分,每天基本睡不到5个小时,几乎是把整个发电机彻头彻尾地重新设计了一遍,终于完成了改造。但是,就在他抱着改造成果去见爱迪生的时候,收到的答复却是:“哈哈哈哈哈,看来你真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啊。”幽默。这也能叫幽默?!一怒之下,尼古拉出走公司。可是,这里不是斯米良。这里是大洋彼岸的纽约。尼古拉穷困潦倒。最艰难的时候,他只能去做在当时美国最廉价的体力劳动,来维持自己朝不保夕的生活。没了。真的什么都没了。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年多之后,投资人找到了尼古拉。“谁说什么都没了,你不是还有一个关于电的胡思乱想吗?来。我们合作吧。”于是,在投资人的帮助下,尼古拉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电力公司,并开始生产各种基于交流电的发电、变压、用电设备。是的,交流电。这个美梦,尼古拉做了十几年。他一直都知道,直流电有一个巨大的缺陷:不能变压。而不能变压又会带来一系列不可控的问题。但交流电不一样。通过变压器,交流电可以实现电压的上升或是下降。它能解决各种直流电解决不了的问题。夸张地说,它就是为了击败直流电而生的。那还得了。于是,爱迪生想尽一切办法,从中作梗。比如,向民众宣传,交流电是极其危险的,是恶魔的产物,必须禁止。比如,使用交流电公开处决大型动物,并保存录像,播放给民众。再比如,游说国会,把死刑的处决方式,改为通上交流电的电椅。一时间,对于尼古拉的交流电,民众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一切的争议,都在那个举世瞩目的夜晚,结束了。那么,故事的另一面呢?
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请问,1893年5月1日晚,观众们“看”到的交流电,算是一个“机遇”吗?现在的我们知道,算。何止是算,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交流电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于“电”的认知。整个电力行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结构,因为交流电的出现而迎来了一次彻彻底底的洗牌。这种一旦进步了,就再也不会回头的东西,当然是机遇。而这种机遇,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趋势。但是,回到那个130年前的夜晚,如果你就是观众中的一员,你会坚定地“预测”交流电将成为一种趋势吗?我们前面说,交流电,是为了解决直流电的问题而生的。可是,直流电的问题,真的只能通过交流电来解决吗?对啊。真的没有了吗。非得是交流电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吗?(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还有。比如,调整使用者与发电机的距离,让灯泡能有一个“恰好”的亮度;比如,每隔一英里,就建造一个发电站,让每一个发电站,服务好周边的使用者;再比如,也许还有什么“斜流电”、“歪流电”,等等等等。但是,为什么是交流电。为什么偏偏就得是交流电?很“简单”啊。因为交流电,是所有解决方案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那一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是一个明确的选择。没有了交流电,“每英里建一个发电站”就是明确的选择。没有了发电站,“调整使用者与发电机的距离”就是明确的选择。130年前的人们,并不是看到了一个“机遇”,而是看到了一个明确的“选择”。隔壁的老张,并不是抓住了一个“机遇”,而是看到了一个明确的“选择”。有了电话,信件就会变成一种小众的浪漫;有了电灯,煤油灯就会退出主流市场;有了汽车,骏马就会回到南山。因为高效,一定要打败低效。因为先进,一定要打败落后。所以,当一场“疑似机遇”出现的时候,不是要问“这是不是机遇”,而是要问“换做是我,我会明确地选择”吗?有人能把10块钱的成本压缩到5块钱,还保证品质不下降;有人能把一件10块钱的商品做到20块钱的品质,还保证成本不上升;有人能把10块钱的商品降价到5块钱,还能保证利润空间。你知道,这是机遇。因为你知道,这是明确的选择。可是,我明明看见......
理解了。可是,不对啊。我明明就见过一些人,他们抓住的机遇,既不是什么高效,也不是什么先进,更不是什么明确的选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好吧。我再给你讲个故事吧。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不懂时尚的中年人。有一次,他在杭州给阿里中供铁军讲完课,坐高铁回上海。在排队准备上高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商务座乘客。高大、英俊。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年轻乘客的鞋子上,竟然有一个打包带。为什么要把打包带系在鞋子上呢。这是什么表达内心的新方式吗。真的是中年人太不懂时尚了吗?想了又想,猜了又猜。中年人终于鼓起勇气:请问......这是鞋子的设计吗?我能拍张照吗?好吧。我就是那个中年人。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双Nike与Off-White的限量联名款球鞋。当时这双发售价一千多元的球鞋,在43码的市场价,已经超过了8000元。那么,如果不考虑泡沫的成分,这种突然兴起的品类,算是机遇吗?当然算是。只是,你总要担心它离开你。什么意思?请问,你能不能告诉我,2024年,最流行的上衣颜色,会是哪一种?我想,可能没有人能拍着胸脯回答这个问题。有些机遇,你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大多数时候,你很难清晰地描述它,也很难预判它下一步的动向。而这种机遇,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潮流。最后的话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机遇?在新的交易网络里,一个特别有价值的生态位正在出现,并且还没有被别人占据,这就是机遇。每个人都想抓住机遇。每个人又都怕看错机遇。当钱越来越难赚,当不知道一个行业是否出现了机遇,这个机遇是不是“真的”,值不值得做的时候,不妨再多思考一步:这个机遇到底是哪一种“形态”。如果它是趋势,就请大胆而明确地选择。如果它是潮流,就请在退潮之前及时收手。如果它是周期,就请静静地守候。当然,它还可以是波动、意外、规划,等等等等。做明确的事,明确地做事。高效一定打败低效,先进一定打败落后。这就是做明确的事。别人用手工喷洒农药的时候,你要用上无人机。别人靠问卷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时候,你要用上数据预测。别人靠炒菜撑起一家餐厅的时候,你要用上超低温冷链。这就是明确地做事。如果你在一个技术高速进步的行业,觉得赚钱越来越难了,核心的原因就是技术用效率打败了传统。传统一旦被打败,就再也不会回头了。而你最重要的应对策略,就是必须拥抱趋势,拥抱创新。成为最擅长把技术转化为效率的人。成为最明确选择趋势的人。这样,留给你的生存空间才会更广阔,才能活得更久。共勉。推荐阅读:《继续恶补财务思维》点击下方图片,和30000位岛民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