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理解农村,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理解中国是一个时代命题。
中国在延续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之路。“革命”和“改革”是中国时代变迁的主题,这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赶超性,其“变局”在某种程度上是规划出来的,结果却是剧烈的,也可能是意外的。
中国现代化在开启一种新的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勾连过去和现在的“变局”。当前的中国社会有无限的发展动力,也暗藏着社会风险。我们要顺利到达彼岸,还需要理解当下。
农民如何参与现代化
社会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可以说,“变局”意味着一个全新社会形态的出现。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中国都已经告别了乡土社会,城市和乡村交融共生的城乡社会形态正在成型。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5%,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且相当部分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也曾经生活在城市,都市生活方式已经扩张。但是,中国城市化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特征,人们也普遍过着“亦城亦乡”的生活,乡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乡土生活仍然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源泉。
中国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在发生改变。一些根植于传统中国的社会机制,如家庭本位、集体主义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地解体和重构。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人们的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在变革。哪怕是最弱势的老人,最偏远的农村,也很难摆脱现代生活方式的洗礼。但我们必须警惕,将抽象和外来理论机械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社会。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与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有关。我们提倡进入到中国社会内部中去,“理解中国”,就要调查中国、认识中国。
过去二十多年来,华中村治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理解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开展了转型期社会性质研究,对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展开研究。2009年,我们出版了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试图揭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此后,我们又以团队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华中村治研究丛书,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诸多专题开展了系统研究。这些年来,我们也努力将自己的一线观察及时呈现出来,参与公共政策讨论。
华中村治研究团队坚持“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学术风格,我们的灵感来自田野,分析根植于经验,写作服务于大众,真正践行把学术做在祖国大地上。
“理解中国”丛书尝试理解“变局”,以鲜活、灵动的方式将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呈现出来。丛书论题不拘一格,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将“变局”图景拼接完整。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新近出版的《大后方》作为丛书的第一本,作者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杨华教授,他有着长期从事基层调研和农村研究的经验。在《大后方》中作者从当前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特征、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入手,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作者认为“农民”是一个身份概念,一般指有农村户籍的居民。现在已经走出农村的农村大学生、进城定居农民还大量保留农村户籍,但他们不再是“农民”。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农民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类是“农民工”群体,他们虽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但是他们并未城镇化,在城镇没有稳定的工作、居所和社会保障,城镇化是他们的期待,农村是他们的归属和保障。另一类是“在乡农民”群体,他们生活、居住在农村,或从事农业生产及兼业,或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或是在农村退养,他们的主要利益关系和主要社会关系在农村。相对于农民工群体,在乡农民是生活在农村的最主要群体,农村政策应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才能使在乡农民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正是本书研究的问题。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花村肖像》是“理解中国”的第二本,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副院长林辉煌,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如果说《大后方》是从宏观或由上而下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村,《花村肖像》则是从微观和由下而上的角度来看政策的实际作用。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书中的花村,是中国中部地区很普通的一个村庄,2000多人口。在几年前,花村被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迎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这些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花村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问题是,这些项目资金都只被用于县乡政府感兴趣的大事,而不是广大农民真正感兴趣的大事,如县乡政府很喜欢搞产业发展,但农民更希望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好。然而,农民的真实需求往往很难进入到财政资源的分配过程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
《大后方》和《花村肖像》作为“理解中国”丛书的开篇,共同呈现了中国农村的多维面貌和社会政策的实际影响。这两本书以不同的视角和深度,探讨了农村居民的身份认同、基本需求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时代变局中农村社会的演变和政策的实际运行,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和社会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了中国农村的特殊性,也提醒我们,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关系、政策实施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持续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未来,“理解中国”丛书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这个时代命题,以应对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理解中国”丛书
《大后方:作为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中国农村》
杨华 | 著
《花村肖像:转型中国的农民生活》
林辉煌 | 著
东方出版社
THE END
点击图片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