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流程有哪些?一、立案材料准备(一)双方身份证信息1.原告身份材料:居民身份证或公司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民间借贷案件原告住所地管辖法院立案时可能会要户口本+征信2.被告身份材料:居民身份证(或者户籍证明)、企业信用信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gsxt.gov.cn))。
如果只有对方姓名+手机号、微信号的,可委托律师查询
3.如果想了解对方是否为失信人员,可以在网站查询: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 - 被执行人查询 (court.gov.cn)
(二)起诉状一般情况下不要写太多,要区别于上诉状;特殊案件可以多写一点,比如变更抚养权纠纷。模板可以在网站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court.gov.cn)
(最高人民法院网)(三)证据清单+证据(收集好证据后,打印出来,按顺序制作证据清单)。
(四)送达地址确认书可以从立案网站上下一份。
二、现场立案1.准备材料的份数:自留1套+法院1套+被告每人1套(按被告人数)2.过法院安检时,有些法院不允许带手机,可以放储物柜里3.有些法院会有导诉台分流取号,可以把材料给他们看,会让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有些案件要填写承诺书、案件信息表。
4.到号后直接提交材料,需要等待录入系统,有些法院会在材料上写编号,没有网立的安排网立,网立后的送去扫描5.正式立案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一般都会进行诉前调解阶段后面法院会通过邮寄、电子送达受理通知书、缴费通知书、传票。
6.缺少管辖材料,自己又无法调取的,可以申请诉前调查令(立案庭可开);诉讼/执行过程中需要开具调查令的需要联系案件承办法官,南京地区可在“我的南京”APP智慧法院-律师调查令中发起申请。
三、网上立案。1.进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选择省份,进行实名注册。南京地区案件也可以选择南京诉讼服务中心网站进行立案。
2.点击我要立案、申请立案、选择省份、跳转对应省份程序、审判立案。
3.按要求再上传对应材料。
立案审查通过,收到通知后,使用邮政快递,邮寄纸质材料至法院。长时间不邮寄纸质材料,网上立案失效。4.拨打12368可查询案件进展、取得法官联系方式。
开庭需要注意哪些?诉讼调解阶段-正式立案-发开庭传票-庭前调解阶段宣布开庭阶段:核对身份信息、法庭纪律、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阶段:原告陈述诉讼请求、案件事实及理由;被告针对原告陈述做答辩;审判长按照先原告、后被告的顺序对事实部分进行调查、询问(对于有些案件事实情况被告知道的具体的会先问被告);双方当事人提交证据,质证,证人出庭作证。
法庭辩论阶段:围绕案件争议焦点进行辩论顺序:原告-被告-第三人最后陈述阶段:简要概述法庭调解阶段:双方协商调解方案,法官主持调解工作,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法院根据调解协议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即生效,不得上诉,调解书可用于强制执行。
合议庭评议阶段:调解不成,审判长或合议庭宣布休庭,案件进入评议阶段判决书结案:当庭宣判或择日宣判,法院出具判决书,收到判决书后可在上诉期内决定是否上诉【调解书/判决书生效后,一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立案-分配执行法官-查控财产线索-执行完毕/无财产可供执行-结案)。
】
一、证据为王,举证质证很重要:原告举证,被告质证;被告举证,原告质证(一)举证:表达出你想证明的事实(能被看到、被听到的才可以认为是事实)如果没有提交能被呈现(有载体)的证据,对于原告方而言,靠“运气=被告自认=被告提交有利证据”,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场诉讼,并不是儿戏。
只要是发生过的事,诉讼前就应该想办法寻找、收集“过去的蛛丝马迹”!推荐阅读:《要件审判九步法》(二)质证:对原告/被告提交的证据“三性”即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是否有异议?首先,对于证据的真实性判断,作为当事方大概率是清楚的,真实的就是真实的;不确定的可以让法庭核实;虚假的就要否认真实性(如果认为属于是虚假的,法官会问是否要申请鉴定)。
一定要看原件、看或听原始载体其次,对于证据的合法性判断,如果有证据来源问题、证据内容问题等,如果没办法判断的,也可以让法庭核实证据哪里有问题就说哪里有问题最后,对于证据的关联性,需要判断“这组证据”对于其证明目的是否有关,跟本案有没有联系。
质证证据“三性”,不确定的,可以交由法庭审查核实如果为了省事,不看对方证据直接回答“无异议”,会有败诉风险庭审结束后仔细核对庭审笔录中自己的陈述与答辩内容二、对于案情复杂的,写情况说明在实践中,有些案件因为时间、两者关系、涉案财产等问题,导致事实乱、审查用时久的,建议写情况说明。
“情况说明”并不是说写的都是偏向自己的套话,那样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要根据“证据”写事实,所写要有依据另外,可以与法官交流所查询案例、规定,可以一并提供给法官三、非常注重案件事实审查1.别造假,不要为了官司而伪造证据,不值得。
2.别说谎,不要做虚假陈述。3.别毁坏证据。4.别干扰庭审现场。--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