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二十四节气对有着深厚农耕文化传统的乡土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立春对我们的先民和今天的生活又有哪些文化和习俗影响?一起看看中国文化里的立春。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中独有的历法,它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农耕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人尊重自然的理念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立春立春开始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一般农历是在正月初一左右,此时太阳的黄经达到315它被列入正式的节气是在明清时代,"立"为"开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到立夏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为春天。
所以,从秦代开始立春就是我国的重要节气之一立春之后,气温开始上升,我国大部分地区春耕开始立春时的民俗活动

(一)鞭打春牛在古代,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开始,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不同地方的习俗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是糊春牛,即用米或者面将纸片糊成春牛的样子,并在其"肚子"里放上五谷杂粮,之后用鞭子将"牛肚子"打破,五谷就会流出,象征着今年会丰收。
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墙上贴上画有春牛的黄纸,也就是"春牛图",其中黄色代指土地,春牛代指农事(二)咬春立春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流行吃春盘、春饼、春卷、春盒等习俗,还有吃萝卜的习俗,谓之"咬春",明代《酌中志》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三)春游春游,民间又称"踏春""迎春"这一天民间举行各种民俗表演,预演称为"演春",立春当天正式迎春,人们纷纷装扮起来,敲锣打鼓,热烈庆贺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误了大好时光,要抓紧农务有诗云"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四)制作春娃立春之时,有的地方会在小孩子身上佩带用布做成的娃娃,称为“春娃”,寓意拜春吉祥大家还要互赠贺礼拜贺,称为"拜春"(五)立春幡有的地方会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挂上飘扬的春幡,有的女性戴上这种春幡,有的地方会给花树戴上春幡并搭造燕子窝。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有的地方还在小孩帽子上、胸前或袖子上佩戴制作的"燕子""戴春鸡",预示新春吉祥(六)观杨柳贺知章《咏柳》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很早就有春天观杨柳的习俗(七)戴春胜、剪春胜、贴门窗人有一种头部饰品称为"胜",分为幡胜、华胜、人胜等,其中多用纸制作而成妇女用纸剪出燕子、柳、花、蝴蝶、凤凰、飞蛾、蚂蚱、鸡等应景佩饰,或贴在门窗屏风上,或戴在头上,以此迎接立春的到来。

(文字节选自《中华传统仪礼》)1.《中华传统仪礼》史建平李宪亮编著一部中华礼仪文化的百科全书一部现代人礼俗指南《中华传统仪礼》作为一部普及性的礼仪读本,承载着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闪耀着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熠熠光彩。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在继承古代礼仪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令读者耳目一新全书60多万字,内容由人生仪礼、生活仪礼、社交仪礼、节日仪礼、劳作仪礼、祭祀仪礼、军事仪礼等七部分组成,文笔简洁流畅,语言通俗易懂,不仅是一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现代公民的礼俗指南。

2.《生肖日历:2021勤牛奋耕》艺术绘画、博物学绘画绘本插画、生肖绘画、牛形器物辅之文字,融于一本兼具实用性与收藏性的艺术日历寓博物学、历史、艺术于日常生活馈赠亲友、收藏纪念的理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