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学到了,

admin 2023-10-25 11:27:45 浏览量:0
问题描述:
最佳经验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立足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生态美学”并不是我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但正如蒙培元先生提出的观点:“中国哲学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我国生态美学贯穿于古典哲学中,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终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周易·系辞下》有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对万物生之过程进行了说明儒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应远离对虚妄无形的神灵鬼怪的探索,而将重点放在“生”之事上。

孔子也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体现了儒家重生、贵生的态度同样,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张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儒家“不违农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观点便展现出在“人之生”的基础上对“自然之生”的爱护和尊重,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道家则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生于天道的过程,同时道家的“道法自然”“道为天下母”及“万物齐一”等观点也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众生的理念佛家的“轮回转世”“众生平等”等观点则体现出对生的无限渴望以及对自然万物生存状态的尊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生态美学植根于传统哲学之中,从先秦时期肇始绵延至今,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当下我国发展生态美学,应该从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态美学中汲取精华,继续延续中华民族的生态美学理念。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我国生态美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引进介绍时期、理论建设时期、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初建时期三个阶段,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仍主要以西方话语为主,理论资源大多来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英美分析哲学为基础的环境美学。

对这些西方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但由于文化基础的不同,这些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在理论适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有着“生态”与“环境”之辨。

西方偏重于发展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物看待,这便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则重点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一词本身便将人包含于自然之中,人与万物在自然生态中和谐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

此外,西方的生态美学在阐释我国传统艺术时存在理论不适用的情况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在绘画、音乐、诗学以及建筑领域均有体现,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进行阐发例如在音乐理论方面,中西方音乐理论都强调音乐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便提出“音乐的和谐体现了宇宙万物的本原”。

由于我国的音乐理论与古典哲学联系密切,《乐论》中往往涉及“天”“和”“性”等概念,例如《礼记·乐记》中便提出“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乐论》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这些理论体现了我国古典音乐观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生态观念,但其中的特有概念和深层内涵很难用西方环境美学理论加以解读,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对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点进行阐释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发展生态美学,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挖掘散落于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并将其体系化,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解决中国问题。

形成自己的理论软实力我国生态美学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特色,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中国古典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一个突出优势如今,在译介研究西方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在不断挖掘阐发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并将其体系化,从而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滋养,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便是“生生美学”的构建和阐发。

《周易·系辞上》中提出:“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周易·系辞下》中也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是对万物生存、生命力量的阐释“生生为易”体现了中国先哲对生命变化、生存状态的一种追问和沉思。

“生生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的话语形态,其中,第一个“生”为动词,为“化育”之意;第二个“生”为名词,为“生命”之意,因此“生生”便是“化育生命”,这一美学观点的提出便是对人类近代以来力图通过主宰自然以谋求进步的发展模式的批判。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将化生、保育生命视作宇宙自然的职能,这要求人超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追求物我相融,达到“虚静”“坐忘”等状态“生生美学”是建立在中国古典生态智慧之上,要使“生生美学”具有创新的活力,就要对“生生美学”进行当代转化,从而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美学理论。

因此,“生生美学就是以中国传统生生思想作为哲学本体论、价值定向和文明理念,以‘天地大美’作为最高审美理想的美学观念”如今,“生生美学”已成为我国生态美学研究中的一个代表性理论形态,这也是利用传统生态观构建我国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一个成功实践。

我国古典哲学中丰厚的生态美学观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为当前构建中国生态美学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资源,这是我国发展生态美学的一个特有优势,“生生美学”的成功阐发便体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应进一步把握这一突出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态美学理论话语。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当前的生态美学发展要植根于传统生态美学的沃土之中,但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生态美学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以便能够更好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生生美学”作为一种生命美学是我国传统的生态存在论美学,与当前西方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具有相通之处。

“生生美学”关注生命的创生、保育、流变,与海德格尔探讨的由遮蔽逐渐澄明的过程一样,都关注存在的动态发展同时,生生美学包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理念,这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在之中”的存在状态有着相似之处。

并且,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本身便与我国道家思想有着理论借鉴关系此外,传统生生美学向人提出了爱护自然、保持仁爱之心的要求,从德的角度展现了贵生的思想,这些也与当前西方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跨越时空产生呼应。

这些都说明生生美学可以与当今时代的美学形成一种会通,其与当代中西方生态美学均有相通之处,这些是我们需要加以继承的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建设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需求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同时,还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其持续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实现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胡友峰,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来源:光明日报举报/反馈

sdfsdf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相关推荐

鞭辟入里出自哪个学派(鞭辟入里啥意思)一篇读懂,

图 | 诸葛亮画像在中国的历史当中,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道德的楷模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有脍炙人口的传奇事迹,而且还有引人
详情

何谓立志(立志是什么意思)这都可以,

1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王阳明他对“志”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都不用去杜撰,都不用去揣测,都不用去猜,他已经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
详情

没钱拿什么谈感情的句子怎么说(没钱拿什么谈感情的句子搞笑)不要告诉别人,

玩需要心情,玩需要兴致,玩更需要精力,但今时今日却是工作节奏飞快,谁能有王老这种条件,谁能有查尔斯那份时间?文|伯鲲前天
详情

远东集团董事长大儿子老婆(远东集团领导名单)怎么可以错过,

台湾远东集团早前在被中国大陆依法处罚后,其董事长徐旭东昨天(29日)以“资深工业人”自称,独家投书立场偏蓝的台湾《联合报》
详情

立正稍息是什么歌曲?(立正稍息的正确读音)居然可以这样,

《稍息》,一本妙不可言的书,就是用照片留住了中国近百年来最妙不可言的几年:1981—1984年一个改革开放之初,稍纵即逝的“稍息
详情

1991年复旦大学军训(复旦大学军训时间2019)学到了,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视频详情 今天(8月20日)复旦大学3500名本科生迎
详情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精选推荐

四川地质公司(四川地质队多久改制)学会了吗,

原标题:四川小伙立志投身中国地质事业9月4日,郑长佩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迎新点长江日报记者陈玲 摄长江日报讯(记者陈玲通

安立欣简介(安立盛简介)一篇读懂,

原标题:安立志 | 清代查处《红楼梦》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那首著名的短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安立泽百度百科(安立勇个人简历)学到了,

原标题:安立志 | 明清禁毁《水浒传》《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该书元末明初问世,数百年来,命运多舛,有识之士却予

新疆当医生怎么样(新疆当医生待遇)万万没想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应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南下,跨越5000多公里,于米提江·阿

地震中救出12岁的少女是谁(12年前地震女孩嫁给他救命恩人)学会了吗,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这句话非常适合送给12年前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们2008年5月12日,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