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说:“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亦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
还有一种人,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这正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之对策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现在如果知晓我立论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开说也无关紧要,其实仍是一体。
如果不晓我立论的主旨,即使说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那只是聊聊天而已”【古为今用】“知行合一”的“知”是去善去恶后的本真,直心和真知这样的知是建立在无我的大智慧之上,是对当下一切人、事、物的直观,真实的知道,不带任何主观意识的观察,这种观察脱离了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扰,是真知、善慧,是真心显露后的本能。
“知”之所以不能成为行,是因为这个知不是真知,这个知被外在因素,被过去和未来的各种信息所干扰、迷惑,心没有回到当下,没有归位,心本身就是迷惑的,因此,这个知也是一知半解如果立于真心,立于一颗清净、明亮、敏捷的心,这个知才是真知,当下就具备行,当下就是知行合一。
因为真心的属性就是积极明亮的,当做所做,当行所行,这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拥有这种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下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现在的人和古人相比,道德的熏习少很多,仁义礼智信的教导同样不被重视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受变化的牵绊,受快节奏高压力工作的煎熬,焦虑、消极、迷茫、抑郁、恐惧、失眠、疾病等如影随形,是每个现代人都在面临的问题,只是或轻或重。
很多人活得浑浑噩噩,遇善则善,遇恶则恶,人云亦云,学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见解到处宣说在如此复杂的生存环境里,心不是活在过去,就是畅想未来,没有一刻活在当下经常看到阔阔而谈的人,看到每日计划畅想的人,但真正做的时候,心又被其它因素干扰,牵绊,吸引,心不自觉的跟着其它事情跑掉了,忘掉了当下要做的事,一天下来,忙的晕头转向,效率很低,真正想做的事却没做完。
心不在当下,真心,真知就会湮灭,行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效率和洞悉问题的实质所在了没有真知的行只能算是无知妄行很多人对当下的身心是没有任何觉察的,处于无知无觉中请问:我们对三分钟之前的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节有几个人是清楚的?有几个人每个当下都是清楚自己行为的?内心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答案肯定是:没有一个人。
几千年来,中国人熏习的自强不息,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坐标,并为此不懈奋斗,生生不息上至帝王,中至权贵,下至百姓,皆因个人喜好而产生执取和厌离,都会被外在因素牵引,活在善恶对立的二元世界里,口说仁义礼智信,做出来的事或善多恶少,或恶多善少,都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除非圣贤。
所以,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学圣贤之道就是要回归心的本源,回归真心要回归真心——就要练习让心不再迷惑于过去和未来,回到当下要回到当下——就要在每个当下建立敏捷的觉察力,建立对心念和行为的觉察力,要建立敏捷的觉察力——就要从最简单的觉察行为(身体动作)开始,这是最简单的入手处,日积月累,必能通达心的本源,同归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每个人都可以为之,每个人当下都能成为知行合一的典范当心灵清净自由后,心境会非常活泼、空灵,不受任何现象拖滞,其效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看似非常棘手的问题阳明心学修习次第。
1.格物练习(觉察行为)2.建立敏捷的觉察力3.对心念和行为深入觉察4.心回到当下5.心即理(心的本源呈现)6.致良知、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