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夷山窑 ©图|梅森1949 ©如何,才会知道秋天来了?宋人说,从一片梧桐叶喜欢就点赞转发哦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会守在梧桐树下,眼睛紧紧盯着树叶等待着,风起,叶落,时辰至。
太史官立即高喊:“秋……来……”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响彻天下,是为“报秋”都城内外,女子与孩童争相买来楸叶楸树的叶,是三角状卵形,因为与“秋”同音,有了迎秋之意人们把它剪成花样,簪于鬓发之间,相信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起源物于此而揪敛也古人以天象变化来划分四季,廿四节气中的“四立”皆为季节的起源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个节气,是一年中秋天的开始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了。
这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幻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意为收敛。在古人眼中,从立秋伊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生长走向成熟。
《历书》里说道:“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禾谷成熟,人间收获,是为秋。
图|清凉地儿-了琹 ©物候云收夏色惊秋声立秋,是一年中秋天最怡人的时候草木微黄,绿意未褪,未至深秋悲凉时,能为凉意而欢喜“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上的云,从夏时的积雨云变成天高云淡的卷云;梧桐树叶,开始微微泛黄到跌跌荡荡落入了人间。
立秋有三候。一候 · 凉风至|微风悄然而至,空气中已有丝丝凉意。
二候 · 白露降|昼夜温差变大,清晨植物的叶片上挂起了小露珠。
三候 · 寒蝉鸣|寒蝉树枝上感阴而鸣,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快过去。
图|梅森1949 ©古人对于季节的感知,要比我们更为敏锐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微息的变化,从而知晓时节的变幻一片落叶,一颗露珠,一丝蝉鸣,皆是他们感受生活的证据也许有人会问,虽已立秋,为何还这般炎热?。
图|清可 ©事实上,在廿四节气的排序中,立秋之后还有处暑,酷热天气并未完全结束,因此有“秋老虎”之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总结出了规律:“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无雨,那之后的24天将会很热。
如果下了雨则是“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不过立秋之后的热,总体上已断了根,“一场秋雨一场凉”,足以让苦夏已久的我们长舒一口气。
图|清可 ©农事祭祀迎秋谢社神在古代,立秋对于农事极为重要,帝王和民间皆要祭祀庆祝《礼记·月令》云:“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斋)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立秋前两日,周天子开始斋戒,准备迎秋仪式。当天,周天子要亲率三公六卿及诸侯大夫,至西郊迎秋,同时举行祭祀少昊、蓐收的仪式。
图1.2|梅森1949 ©少昊,是黄帝长子,为五方帝王中的西方白帝蓐收,是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淮南子·天文篇》里云:“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录他的长相是:“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后汉书.祭祀志》记载道:“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迎秋仪式中,包含有祭祀和歌舞活动。
所有人都身着白衣,因为在五行之中,秋属金,其色白,故也有“素秋”之说。
图1.2|梅森1949 ©《礼记·月令》有记:“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 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祭祀之后,周天子会在朝廷上赏赐军中战士,并且命令将帅提拔精锐,磨炼士兵,且强调要赏罚分明,使民众信服,类似于现在的阅兵仪式。
《隋书》里云:“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因为在古人眼中,秋天有肃杀之气,人们要顺应自然,因此帝王也要操练军队。
图|墨友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日,是古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孝经·援神契》里云:“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汉朝之前,只有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汉代之后,有了秋社,是对土地神的报答与感恩秋社日,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之后渐渐式微唐朝元稹的《有鸟二十章》诗之十一,便写道:“春风吹送廊廡间,秋社驱将嵌孔里”宋朝诗人陆游则专门写过《秋社》一诗: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这天,人们会在家中或田野间,摆上糕点、瓜果、酒水,点上香火,祭拜土地神同时,手持稻穗,在庙宇前唱歌打鼓,酬谢社神,庆贺丰收。
图1.2|清可 ©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得更为详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社糕,是一种面食社酒,多为自家酿的纯粮食酒,据说这天喝它,能提高眼力,治疗耳聋,因此秋社当不醉不归。
社饭,铺了各种肉,当真是“贴秋膘”在这一天,出嫁后的女子可归宁,与父母相聚
如今,秋社日几乎在华夏大地上消逝了,对很多人来说,它只是老黄历上的一个日期我们多数生活在城市里,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不再像祖先一样靠天吃饭,不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土地深处的生长繁茂,与我们相去甚远。
关乎万物丰收的祈愿与感恩,因为遥远,变得陌生因为陌生,我们的感官似乎也不再那么敏锐四季活得尚不分明,更何况只是一片叶落,一场秋雨呢?有时候也会纳闷,自己对土地的喜欢,会不会只是某种程度的“叶公好龙”?但也会想念,在那些古老的秋日里,人们在大吃大喝一天之后,带着与邻人互赠的花篮、果实、社糕、食物,伴着昏黄色的夕阳,像毯子一样的稻田,缓缓归家去的那份惬意悠然……
习俗啃秋吃肉贴膘喽秋天,真的是一个好吃的季节〔 啃秋 〕清人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云:“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自古以来,人们会在这天吃西瓜,称之为咬秋、啃秋,相传能祛暑气,免痢疾瓜棚树荫下,人们捧着红瓤的西瓜、绿瓤的香瓜,白色的山芋,金黄的玉米,眼前是丰收在望,手上有瓜果,心中有甜香。
图1.2|清凉地儿-了琹 ©〔 吃秋桃 〕古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秋桃,并且把核留起来。待到除夕之夜,他们便把桃核丢火里,相信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图1|清可 ©〔 贴秋膘 〕夏季炎热,人容易没有胃口,饮食也宜清淡待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便想吃点好的,补回些斤两,亦可为冬天储蓄能量,这就叫做“贴秋膘”汪曾祺曾在《贴秋膘》一文中提到,北京人的贴秋膘有特别含义,是吃烤肉。
旧时的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店家会在大碗里拌好佐料,交给客人自己烤“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老北京人还爱去野地里吃烤肉,如玉渊潭,以前一到秋天,都是烤肉香
心事我言秋日胜春朝岁月变动不居,立秋,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虽然我们不再从事农耕,但依然能在清晨的微风里捕捉到秋的来意虽然我们不再过秋社节,可遥远山村一年一度的晒秋节,依然引诱着游子的心虽然今人不再像古人那样敏感,但是,一闻到瓜香,一想起烤肉,我们一样地嘴角会不自觉上扬。
也许,节气的本义会在时间里被渐渐淡忘。可是呀,我还是喜欢这一期一会的仪式感。毕竟,秋天真的好好吃。
图|拟见 ©参考文献1.(南宋)吴自牧.《梦粱录》2.(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3.(西汉)戴圣.《礼记》4.汪曾祺.《贴秋膘》文字为物道原创,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