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的一个仲夏日,我参访湖州吴兴的赵孟[gf]982b[/gf]纪念馆,再去苕溪之畔、赵孟[gf]982b[/gf]所建的莲花庄旧址,立时被陂水环绕、荷开云锦和亭台错落的园景所吸引此地因梁柳恽《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苹”一句,唐时被称为白苹洲,白居易亦有《白苹洲五亭记》的散文传世。
我倒是认真拜读了,方知白居易并未亲临此地,而是受朋友“缄书赍图”所托才动笔写的“记”这在文学创作史上并不鲜见,仅举一例:名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并未亲临实地,也是受好友滕子京《求记书》并附图所托而作,却无碍文思奔会,下笔有神。
而白居易的《白苹洲五亭记》,不仅为苕溪一带风光千古增胜,也和晚生近500年的赵孟[gf]982b[/gf]颇为“投缘”莲花庄清末即已荒圮,今人所见,乃1986年重建的产物其山石水景、树木楼台颇具景观设计之妙。
尤其在占莲花庄总面积三成多的水景方面,洲渚小屿、水榭曲槛的点缀与湖光相映,煞是虚灵而在人文景观方面,亭廊花石、轩阁悬匾多以赵孟[gf]982b[/gf]书法、绘画的碑刻和集字穿插其间,如“松雪斋”“鸥波亭”“大雅堂”“集芳园”“晓清阁”等;再辅以管道升(赵孟[gf]982b[/gf]夫人)、王蒙(赵孟[gf]982b[/gf]外甥)等艺术元素与之连缀系合,公认为江南园林之名迹。
前不久我又去了湖州治下的南浔,南浔最有名的景点为南栅万古桥西的小莲庄,系清人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虽然这并非我第一次游此庄,却无意中得知“小莲庄”系刘镛出于仰慕赵孟[gf]982b[/gf]、承“莲花庄”之意而取的名。
刘镛何人?许多初来小莲庄的游人恐受某电视剧的影响,误以为是乾隆年间的大臣刘墉(刘罗锅),实际上二者相距100余年这位带“金”字旁的刘镛,确实名副其实,乃南浔“四象”(另有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之首民间“四象八牛”之谓,即指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苏浙一带的富商:拥有百万两左右身价的称为“牛”;拥有千万两左右家产的称为“象”。
刘镛的家产达两千万两之巨,什么概念?几近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刘镛并非“富二代”,他14岁辍学,15岁在一家绸布庄当学徒,属于寒门子弟他的发家致富,一拜当时五口通商的便利条件,把握住了时机,通过倒腾家乡的湖丝完成了原始积累。
后又侥幸取得盐业的运销经营权,这才实现了身家的巨大飞跃小莲庄正是在刘镛准备养老退隐之际,与儿子刘锦藻接力修建的私家园林,1885年营建,历时四十年才完工是时,刘镛已去世35年这里便有个问题:刘家先人既非赵孟[gf]982b[/gf]的世交或亲戚,刘镛本人亦非书画家或官僚出身,怎么就那么仰慕赵孟[gf]982b[/gf]呢?我查找了不少资料,发现均语焉不详,多笼统地以“刘镛因仰慕赵孟[gf]982b[/gf]而建小莲庄”一笔带过。
在此,我想尽可能以符合其内在逻辑的事实经纬作如下推断:一、刘镛致富后,曾拨出巨款给自己捐了个四品虚衔,虽无实权,却便于周旋官场,打通关节而家乡先贤赵孟[gf]982b[/gf]曾官至一品、被遇五朝和推恩三代的荣耀,无疑令刘镛钦仰不已;二、赵孟[gf]982b[/gf]非但官大,还是湖州史上罕有其匹的大艺术家、大才子和一代宗师,故吴兴的莲花庄还有一个别称,叫“学士庄”。
刘镛虽为巨贾,但以那年头立身处世的普遍价值观而言,想必对自己早早辍学是抱有极大遗憾的故把学富五车、堪称人中凤麟的赵孟[gf]982b[/gf]视为精神偶像,便属自然而然之事小莲庄的“小”字和看似平常的门头,一方面足见刘镛行事风格的低调;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其对赵孟[gf]982b[/gf]的谦卑恭敬之情。
这是一座怎样的园子呢?入园即见偌大的一座荷花池,广约十亩,和莲花庄一样,占据整个园景的中心位置正逢初春时节,园中蜡梅和红梅含芳吐蒨,竞相盛开,却见一片断梗残荷,如直木曲铁,参差交缠,萧疏如画,却也临近下一季的复苏。
周遭依地形叠石成山,移步换景,曲径回转,使得观其设置大半须绕池而行沿池所见,亭台楼阁、古藤松柳,兼有刻录王文治、袁枚、梁同书等人墨迹的碑刻长廊南岸一座“退修小榭”,寄寓了主人不事张扬、悠游林下之心曲西岸的“净香诗窟”,便是当年刘家与一干文人墨客诗文酬唱、风雅寄怀之处。
至于其他各景,均显得那么精巧玲珑、迤逦有致赵孟[gf]982b[/gf]出走京城为官,后返乡十余年(任苏浙等处儒学提举)后,再度出走京城,直至暮年而返家乡吴兴莲花庄的荷池,想必常在念中刘镛商战上海,终成一代巨富,衣锦还乡之时,栽芰凿池、设立家庙,以期安度晚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虽为隔代人,亦非同行,却似良深私淑在注重精神颐养的文人旨趣和进退有据的人生度量方面,可谓殊途同归两处莲庄,既有风荷遐举的呼应;又有夏沁月明的共境,相对而言,都不再是孤立的风景(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