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在中国网官微后台回复相关关键词:“房价”、“农转非”、“听长征”…可以看到更多内容!
2012年3月,阿曼籍台湾渔船“NAHAM3”遭索马里海盗劫持,船上29名船员,其中有12名中国人。遭劫持期间,3名船员不幸身亡……
10月24日,遭索马里海盗劫持的中国船员在安全获救后,自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乘机启程回国,另有1人留在内罗毕接受治疗。据了解,这次获救的共有10名中国船员,其中包括9名大陆同胞、1名台湾同胞。一同获救的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16名船员。
在被索马里海盗囚禁了近5年后,中国船员终于获救,将与家人团聚!10月25日5时多,9名遭索马里海盗绑架后获救的中国同胞安全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外交部工作组在白云机场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欢迎被绑架船员回国。
3、是渔船自己惹事,政府已经提醒过。
4、其他原因。
嗯,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总结一下这些台湾官方的借口,便是:这是你们作死,凭什么要政府负责???政府没钱救你们!也不想友邦惊诧!而且更过分的是,台湾前任“行政院院长”张善政为了给当年的“见死不救”洗地,居然还厚着脸皮说:“只是遗憾我们国家小,国力弱,除了劝阻渔船不要去危险海域外似乎束手无策。”
有趣的是,今天面对获救的台湾渔民妻子对于祖国政府的感谢,一些台湾媒体再次患上了“选择性失明症”,在报道中几乎只字没提大陆政府和企业在这次救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或是故意淡化大陆的工作,把功劳都算在了国民党“立委”蔡正元一个人的身上。
更逗的是,一些民进党的支持者,却不甘心让国民党的人抢了功劳,于是又拿出蔡正元其他的丑闻咒骂他……
看着不关心同胞的生命、只知道内斗和甩锅的这一幕,不禁想起台湾某知名人士曾经在北大发表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这句话不仅一度引起了国内某些 “知识分子”的集体膜拜,更被台湾视为是一种可以用来俯视大陆的“普适情怀”。
可打脸的是,现实却在一次次证明,保护小民的尊严和挽尊台湾的“国格”,已经越来越矛盾——每次小民遇险, “台湾国格”身家性命就没了,小民的尊严只能依靠崛起的强大祖国。从利比亚撤侨到尼泊尔地震,再到这次的索马里船员营救,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次次地将台湾同胞从危险的边缘救回。
事实告诉人们: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体,尤其是对于只能靠国家力量救济保护的最普通民众来说。
无论你在哪里,祖国都会一如既往地,为你全力以赴!
新闻多看点NEWS
﹀
﹀
﹀
回顾:遭索马里海盗劫持 29人被绑架
2012年3月,一艘阿曼籍台湾渔船遭索马里海盗劫持,当时船上有29名船员,其中包括10名大陆同胞、2名台湾同胞,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17名船员。不幸的是,包括1名大陆同胞、1名台湾同胞在内的3名船员在被劫持后不久身亡。幸存的26名船员则被囚禁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东北约400公里的一个小镇上。
经过多方努力,10月22日,索马里海盗在索马里北部小城加勒卡尤,释放了幸存的26名船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3日表示,中国政府向所有参与营救的机构和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也对获救船员们表示衷心的祝福。同时对被劫持后不幸身亡的3名船员表示沉重哀悼,对他们的家属致以深切慰问,对海盗无视生命尊严的残忍行径予以强烈谴责。
幸存者:靠吃老鼠肉活下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被救船员说,他们能活下来部分是靠吃老鼠肉。
菲律宾船员巴尔贝罗是被救船员之一。当问到海盗是如何对待他们时,巴尔贝罗回答说:“他们只给我们一点点水,我们吃老鼠肉。是的,我们在森林里煮老鼠。我们什么都吃……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药。”
他也谈到被救出后对适应未来生活的困惑。巴尔贝罗说:“我不知道现在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再次开始生活非常困难。”
2014年,海盗在谈判中为了证明这些人质还活着,拍下了幸存者的视频片段。
视频显示,一群船员看起来很瘦弱、憔悴,还被带着面具的枪手包围着。其中一名中国台湾船员被台湾媒体认出,是这艘被劫持渔船的总工程师。这名工程师在视频中说:“海盗不会给你药,他们说没有钱买药。这也是为什么2名年轻人会死的原因。”
CNN称,近年来,索马里海域的海盗活动已经明显减少,但他们在鼎盛时期曾经是全世界的噩梦,严重影响相关海域的商贸通行和旅游活动。根据联合国2013年的一份报告,索马里海盗活动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180亿美元的损失。
为何经过四年半才解救出人质?
10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应:
“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中国政府的一贯宗旨。我们一直将被劫持船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家知道,解救人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确保人质安全作为一个首要考量的话,就会使解救工作更加复杂,更加艰难。但是通过这次事件,我相信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多难,不管需要多少耐心,中国政府都有最大决心,尽一切可能把我们的同胞接回家。
中国网
All about China
中国网客户端
上!线!啦!
9种语言
近80个特色栏目
辐射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共同讲述
同1个中国故事
(来源:环球网 新华视点 央视新闻)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张安
投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