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作文的立意——在“偏见”之外文/陆生作之前,发了《小学生作文要有立意吗?》一文写这篇文章的触发点是“传统的套路作文,结尾总要寓言式的点点题,甚至‘上纲上线’,哪怕与前文无关,也要来这么一段”——我们习惯了“高大上的完美”。
有这样的追求是好的,但就写作文而言,似乎狭窄了一些所以我说:“所谓立意,就是给读者一个‘真、善、美’的暗示,让世界往好里去”它的面很广后我又提出:能不能把“立意”换一个普通的说法?比如,把“立意”用“观点”“看法”或“态度”替代。
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简单去理解什么是立意且大人不应该把“大人的立意”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自有他自己的态度,也该有他自己的态度——我们发现不少孩子上了高中,甚至大学,思辨能力很弱,没观点,随大流,我觉得作文立意“一刀切”,需要负部分责任。
这一句是题外话,写作文得高分就够了,管这么多干嘛,管得了吗?其实我在写《小学生作文要有立意吗?》一文时,还是局限于作文中有“中心句”“总结句”“点明中心”的框框内如果一篇作文没有了“中心句”“总结句”、没有“点明中心”,它就没有立意了吗?所以我才提出了一个问题:“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有什么立意?这样的作文好不好?如果按“套路”来,是不是应该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面,加一句“啊!大白鹅真漂亮,我好喜欢!”?一篇作文,少了中心句,难道我们就读不出中心思想了?这多可怜!就像面对河山,山河不语,我们就感受不到“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多可惜?。
幸好有两位朋友回应了!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立意便在白鹅可爱,我喜欢只要人对世界有感知,有情感和理智,有思维和想象,付诸笔下的文,自然是有姿态、有立场、有倾向、有判断的,这就是立意。
2.陶冶情操的,有利于读者的身心,这就是立意!作文是一种表达,表情达意,立意在其中作文需要一股冲动,如鲠在喉,不得不拔这跟泼妇骂街是一样的,心里憋着一口气啊写作文是有动力的,我讲的这个动力不是得高分、能发表、要获奖,而是写作表达上的、作者内心不吐不快的动力。
我一直记得四个字:“读书得间”一篇作文,不一定要有中心句,把立意藏在字里行间,读者能感受到的因为作者的写作是有态度的,哪怕是一个字,都有作者的态度比如,我之前讲周华诚新书《草木滋味》中“割开空气”与“划开空气”,“割”与“划”不同。
比如,孔子的“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称“伯”?为什么用“克”?态度、立意都在其中于是,我们就可以发现,之前对立意的理解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狭窄了一点?立意,可以是天上的鸟,看得见;也可以是水中的鱼,看不见,但它在!要读者用网捞出来。
从骆宾王的《咏鹅》我想到了袁枚的《所见》因为有人说,《咏鹅》是7岁小孩写的我说,大人未必能写得这么好而《所见》是大人写的,它也没有点出什么中心思想啊,但读来怎么就这么形象、这么舒坦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一定是这个画面拨动了他的心弦,一吐为快,把他的情感、态度寓在其中而读者,是能产生共鸣的共鸣处,自有立意在,就像我们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咏鹅》与《所见》都是极清爽的古诗,又很有画面感。
其中藏着写作技法《咏鹅》技法1:“鹅鹅鹅”,声音开头,现场感强读者读此诗,如看视频,甚至身临其境技法2:“向天歌”,明明是鹅叫,怎么说是“歌”呢?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作者是感受、态度在“歌”中技法3:“白毛”“红掌”抓住了鹅的特点。
有特点,才有形象而且“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对仗的,色彩感强《所见》技法1:前后对比前面是“歌声”,后面是“闭口”,一动一静,对比之下,效果就出来了技法2:结尾的留白“闭口立”,诗就结束了牧童抓到知了没?作者没说,留一片想象空间给读者,有回味。
本文个人观点,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