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博士论文如何写作)不看后悔,

admin 2023-10-30 08:26:07 浏览量:56
问题描述:
最佳经验

原创 少峥 冠霖书院

无为寺拈花堂,以闻摄于大理大家好,我是少峥,是冠霖书院的学员,也是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如何在王雨磊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孵化”出博士论文选题和立意的困顿中的求助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

我2018年秋季入学,2019年年初选定田野点和研究议题,利用暑假进行了为期半月的初步田野调查,年末以一个比较笼统的研究题目进行了开题答辩,获得通过2020-2021年,先后三次下田野,累计田野调查6个月。

从一开始进入到田野点的“物理空间”,到后来通过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步步进入到田野点的“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按理来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准备和积累了这么多的“食材”,应该不愁烹饪不出一道“好菜”。

可我竟然连能否把“菜”炒“熟”都成了问题,更别提把“菜”炒“香”了为何如此呢?根源就是——我没有找到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答案因此,我在田野中调研的时间愈长,愈感迷茫——我到底要研究什么问题?感觉各处都是线索,但提起来一个“线头”,却连不成一个闭环。

倏尔已进入博四,从田野回到书斋,绞尽脑汁列了个大论文提纲,将自己调研的重点内容“排列组合”进去,看起来四平八稳,却自觉索然无味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着硬着头皮写出来再说,大不了写完再调整可是,“挤牙膏”般地写到一半,我写不下去了,因为列的提纲从根本上缺乏逻辑主线,无法串下去。

既不明晰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更不明晰我的答案是什么,无“头”无“尾”地写,很容易就走到了“死胡同”眼看就要延毕,困顿中抓住一线“生机”——向王老师求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王老师一次次具有建设性的启发和点播之下,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终于孵化出来了。

不仅如此,在王老师的一次次“敲打”和鼓舞之下,我从一开始的头脑空空,慌乱无措,到后来的表达自信,心流稳定不仅我的论文“立起来了”,我作为论文的作者也“立起来了”下面给大家讲讲我的成长历程,也许对你也有所启发。

四月:在文献对话中寻找突破口在指导之前,王老师给我讲了学术论文的“三板斧”:你要研究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别人是怎么说的?你准备怎么说这个问题?你在什么意义上推进了该研究?书院的老友们应该都知道,这“三板斧”其实是王老师在书院的课上反复强调的。

但一开始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三个问题,或者说并不知道如何将这“三板斧”践行于我的研究中当我第一次把博士论文框架和“半路折腰”的论文内容拿给王老师看后,老师对我提出一个“灵魂拷问”:关于xx研究的成果很多,你写的这些东西,之前别人也这么写,你的新意在哪里?。

是啊,我也觉得自己写得内容毫无新意,就像一个丰富有趣的田野故事被一个枯燥干瘪的框架给罩住了,使得这个故事没有“灵魂”、没有“创意”“我只看到了你研究和别人一样的东西,我不知道你这个和别人的研究哪里不一样;而最终你的研究就是要讲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才是创新。

”王老师如是说老师进一步指出我最大的问题——“缺乏对话”寻找论文创新点的过程其实就是和现有研究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和现有的研究对话呢?王老师说,研究需要产生一种“对象感”,可以是在现有研究之上产生的方法推进、观点推进、类型推进等。

前人的研究再好,都存在一定的“限度”,我们要找到它的“限度”,进而找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王老师给我推荐了几篇文献,让我按这个方向,继续重读文献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研究和过去研究的差异以及优势,把“对话”问题当成目前大论文的当务之急,头等大事。

这里要提到文献阅读的“两板斧”:一是文献的阅读与拆解(王老师的“文献拆解训练营”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二是“完型能力”,即该研究领域缺什么,切入别人文献的“脉络”,要和别人“联网”,在拆解别人文献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发问。

老实说,自打博二开题答辩时阅读了大量文献外,其后两年时间,由于研究问题没有聚焦,我读的东西也很零散,既不成“规模”,也不成“体系”,着实惭愧在王老师的“敲打”下,四月份我开始恶补研究主题相关的经典文献,老老实实边看文献,边做读书笔记,脑子里始终带的一个问题是——我的研究和别人的研究到底有什么不同?。

四月中旬,我就“本研究对象之特殊性思考”向王老师作了汇报王老师给出的“诊断”是:我已经摆脱了最初非常琐碎的、没有要领的表述方式,但仍处在文献初步对话期,形成了初步认识,还未形成更高维度的认识同时,不论是我的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仍是一种自说自话,没有一种和读者对话、娓娓道来的感觉。

王老师指出我接下来要做的两项任务:1.要有理论对话感继续保持对话,在文献和田野材料之间形成一个桥梁2.寻找核心对话概念,在此基础上,寻找整体的研究框架和表述框架我问王老师:什么是核心对话概念?王老师说:核心对话概念就是研究所要表达的核心,比如“数字下乡”。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只是你要表达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要表达的核心你现在只找到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没有找到自己想表达东西的核心我问:那就是又回到“我要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上来了王老师:是“你要表达什么”,不是“你要研究什么”。

“你要表达什么”才是核心我博士论文的问题是“为什么精准扶贫瞄不准”,我要表达的是“社会适应性、行政适应性”等这些问题,这才是我要表达的点但我下乡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我下乡一开始是想的很复杂,是各种各样的,但最终聚焦了之后形成了这个问题。

于是我开始在文献阅读中寻找自己的“核心对话概念”五月:寻找“核心对话概念”五月中旬,我提炼出一个“核心对话概念”请王老师“诊断”王老师说,他最开心的两点:一是我的表述开始变清晰了,有对话意识了;二是开始尝试找找自己研究个案的差异性了,虽然找“歪”了,但是找差异、找自己个案的特殊性这一点上来说,是对的。

这个方向要继续,要找一个其他点王老师叮嘱我:“概念先行,框架后置,继续寻找核心对话概念你还要再憋一憋,你的材料还要再形成形成,你还有一段时间要走我会在半路上等你,咱们俩相向而行”五月下旬,我又提炼出一个“核心对话概念”请王老师“诊断”。

王老师说了三点:一是我说话越来越自信了,表达越来越充分和聚焦了说明我找到要研究的东西了,自己把自己给搞清楚了,表述方式可能要微调,但是表达的点、方向和价值的点都是正确的二是我开始有区别的意识、创新的意识了。

开始谈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研究的不同点,体现出想跟别人对话的意识,提出的研究角度也越来越能和田野材料相互支撑了三是存在的问题是:提出的词可能还不够准确,对话的要点要再考虑接下来我要继续凝练核心概念,重新寻找自己的研究和过去文献的区分点。

这个探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理论与现实之间重新寻找契合点;这个工作做完之后,就可以统并全文,开始狂写,但现在还差一把火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尝试和其他老师、同学聊一下自己的研究,试验一下看别人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把别人说明白了。

六月:立住你的“问”与“答”五月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找到一个让王老师满意的核心对话概念,当得到王老师的肯定后,我才后知后觉,恍然大悟,其实我找到的这个核心对话概念就是我的研究与其他研究的最大差异性所在,也是我之前在田野调查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即:我的田野点在这一问题上为什么跟其他的、一般的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是我不论在田野点调研生计发展问题、社会关系网络问题,还是文化教育问题,都始终会牵涉到的问题,它是这些问题的“因”,也是这些问题的“果”只是它一直引而不发,藏在我的田野材料深处,也藏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要不是王老师的点拨,不知要等多久才会被我“察觉”。

找到了“核心对话概念”,我就“急吼吼”地开始拟大论文提纲结果王老师跟我说,框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问和答是什么?清晰与否因此,接下来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先把问题立起来,再把结论立起来,问和答立好了之后,再去想你的概念怎么阐发,论点怎么调整,你的材料怎么去结合,你和谁对话,你的创新是什么,这些东西生发出来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框架了。

不要老是在行动上说“我的框架如何如何”王老师说我现在可以开始写了——拿出一张A4纸,两千字以内说清楚:我的博士论文到底要跟别人说什么?答案是什么?我想怎么阐释?创新点是什么?搞清楚自己最想表达什么,“先要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

写这个“两千字”的过程,是我重新理清思路和概念,重新将所读的文献融汇到自己研究中去,并凝练出自己研究立意的过程,也是将我过去两个多月摸索酝酿的成果最终展示出来的过程,也是真的把自己“搞清楚”的过程这“两千字”写得我“如履薄冰”、“满头大汗”。

六月下旬,我把自己写好的“两千字”拿给王老师看,内心十分忐忑但意外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说我文献对话很到位,对话的思路很好王老师进一步提出我需要继续深化的内容,并帮助我将核心对话概念做了更恰当的微调“咔”——历经三个月,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终于“破壳而出”,我的理论终于和田野实现了完美对接!

“学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学术”可以说在这三个月里,王老师不仅指导我孵化出论文,更深层次地,也帮我实现了“自我孵化”我发生了从局促、怯懦、自卑,到从容、稳定、自信的“蜕变”过去的我,似乎从来没有过自己的研究观点,也不敢谈自己的研究观点,总觉得自己是“小白”,师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反驳。

可在王老师这里,他鼓励我们——“要去讨论、去争执、去批驳、去凝练、去阐释,这是你要做的事情学术发表本质上要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一种斗争精神”他还鼓励我们——“如果你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做一位学者的话,没有人会认为你是个学者。

你要笃定一个事实,你是一个学者即使你是一个本科生,如果你会做研究,你也是个‘学者’,而非‘学生’我开办书院不是为了教你们论文写作的,我是培养学者的你们都要努力成为最顶级的学者,或者说都往最顶级的学者靠近。

”在王老师的影响下,我重振旗鼓,开始大胆思考,敢于表达,不怕出错,内心也强大了很多,也开始更加积极地融入到书院的社群学习中去,越来越热爱这个正能量满满的学术共同体现在的我,正在快马加鞭进行着我的大论文写作,尽管写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路障”,但我已经不再慌乱,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研究是从哪里开始,最终要到哪里去。

我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见招拆招,想方设法地跨过一个个“路障”,相信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编辑:以闻审核:少琛冠霖书院为你培育终生受益的科研素养原标题:《我是如何找到博士论文立意的》

sdfsdf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相关推荐

高质量发展调查问卷(调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不要告诉别人,

10月18日,在内江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团走进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了解当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
详情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万万没想到,

立志是儒家为学修身的起点,上自 先秦孔孟,下至宋明的程朱陆王,教人修学莫不由此入手孔子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孟子也说
详情

一年级小学生立志向守纪律怎么写(小学一年级怎么守纪律)真没想到,

因为千古人性相同,所以你遇到的问题,历史或者当代的,书籍或者人物身长你都能找到参照和答案,所以要多阅读 《雪球速度法》《
详情

小学生开学第一课2021年(2021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视频)新鲜出炉,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我们迎来了新的体验、新的挑战和成长,如何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学期,你准备好了吗?由省委教育工委
详情

且自新 早悟兰因(且自新、改性情)快来看,

原标题:且自新、改性情:李佳琦,挨打要立正有时候走得太远,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李佳琦又道
详情

西航四校校徽(西航四校入学条件)这都可以,

10月10日下午,西安市未央区西航四校教育集团举行了国防教育示范校授牌仪式暨2023年秋季一年级队列队形及广播操比赛,旨在增强学
详情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精选推荐

四川地质公司(四川地质队多久改制)学会了吗,

原标题:四川小伙立志投身中国地质事业9月4日,郑长佩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迎新点长江日报记者陈玲 摄长江日报讯(记者陈玲通

安立欣简介(安立盛简介)一篇读懂,

原标题:安立志 | 清代查处《红楼梦》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那首著名的短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安立泽百度百科(安立勇个人简历)学到了,

原标题:安立志 | 明清禁毁《水浒传》《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该书元末明初问世,数百年来,命运多舛,有识之士却予

新疆当医生怎么样(新疆当医生待遇)万万没想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应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南下,跨越5000多公里,于米提江·阿

地震中救出12岁的少女是谁(12年前地震女孩嫁给他救命恩人)学会了吗,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这句话非常适合送给12年前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们2008年5月12日,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