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联考语文试题。本号尊重原创,公益推荐,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考证,“化”字甲骨文字形为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相依,表达颠倒变化之意,故“化”字本义是变化《易传》中记载:“下观而化也”这句话就是说在下的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发生变化。
事实上,“变”和“化”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礼记中庸》中有:“动则变,变则化”孔颖达疏:“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为化”故“化”是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是一种本质的改变北宋张载在《易说乾卦》中提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则强调了“化”的几微渐变效果“化”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写作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它由两个语段组成,第一段解释“化”字的本义为“变化”,并以《易传》中的句子为例;第二段比较“变”与“化”的差异,侧重强调“化”的“质变”和“渐变”效果,并进一步指出“化”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
从整则材料看,它谈论的话题始终围绕“化”这个轴心进行从字形的形象解释,到词义具体而微阐释,再引经据典剖析它蕴涵的深味为了把这个话题阐述的全面透彻,除了立足本身还与“变”形成比较,从二元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从“化”蕴涵的意义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怎样拿捏好“化”的尺度;生活与成长中该如何处理“化”的问题。
情境材料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选择的写作点很多,但是写作任务的两句话却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以上材料,明确了构思立意依托的源料,即必须以材料为依据,不可另起炉灶;你的联想与思考,联想要求写作时不能在局限在材料里,要关联现实,思考就是针对材料提供的话题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虑。
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文章中加以落实,才符合要求这样,本文写作时,可以根据材料首先确定言说的方向,从材料中提炼文章的主题——立足事物发展的实际,循序渐进的变化才能更好的发展,才会日趋完善;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然后,联系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实事求是的渐进式变化的意义;最后,回归当下,从当代年轻人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论述寻求适合自己的变化,以不断突破的价值。
【立意】1.人生要“变”,更要“化”2.“化”乃人生大智慧3.“化”可变腐朽为神奇4.万事皆可“化”【例文】经微渐变“化”神奇从《易传》到《中庸》、从孔颖达到张载,不论是中华典籍,还是学术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化”的意义,这足见“化”在个人成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具有的价值。
身处激荡发展的时代,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只有时刻以“化”为前行的动力,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更大的进步“化”,简而言之就是变化的意思从词义上看,变化指的是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得与原来不同和事物产生的新情况就是说,变化含有对旧有事物否定或颠覆的意思;从发生变化的形态看,有的是翻天覆地的剧变,有的是循序渐进的几微渐变。
不论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变化是剔除陈旧落后的,培养催生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只有不断的寻求变化,才能不断地突破旧有的藩篱,才会更好地发展发展与变化是事物存在应有的形式既然如此,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寻求突破、谋求发展,以达到变化的目的,不可能千人一面,也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加以衡量。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邯郸学步而落得不会走路的下场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不是用浮夸风、大跃进式的“巨变”方式实现,而是立足中国的国情、立足我们自身的条件,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完成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使有一些现成的模板,但“不接地气、水土不服”,所以不能照抄照搬为了实现中华儿女的强国梦、富国梦,在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境遇中突围,不是翻天覆地式的激进,而是制定了“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战略。
正是这种渐进式的变化,我们在逐梦路上才避免了因为冒进、激进造成的困难和损失国家的发展如此,各行各业要实现自身的突破,变化也不可缺少实现体育强国也好,追求科技创新强国也罢,要把梦想变成现实,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步登天”,而要立足实际,客观审视自己的现有条件,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进行突围,才有可能达成所愿。
身处百年未变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代青年要很好地发展自己,戒除躺平、随大流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身实际,不断积累,不断超越,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