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美育”,我们并不陌生从教育学而言,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提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美学而言,1750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为感性的科学”,促成了美学学科的成立蔡元培先生不仅是中国的教育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美学家。
他一生特别重视美感的教育,即美育,把美育作为启蒙思想、陶冶情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美学在中西双方的发展中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美学”更倾向于西方的一个学术概念从古希腊的文学艺术起,“命运”的观念使其在审美范畴中集中体现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优雅;。
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是善”;柏拉图在《大希比阿斯》篇的争辩之后否定了“美是善的”、“美是有用的”等观点,而做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尽管这一结论看似是“没有结论”,但是作为美学的重要理论,这也体现着美学的觉醒和根本。
面对西方的一个学术概念,应该怎样对其进行一个民族化的过程呢?
蔡元培先生上承孔孟遗产,旁借康德、席勒建树,以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美育理论在儒家美学为主导的中国古典美育思想中,“美”被“善”同化、弱化以至取消; 而道家与禅宗的美学则于“美”采用了较为虚无的态度在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逼促下,儒道文化所形成的那种既超脱于凡俗又黏着于尘世的“审美-道德”精神被顺理成章地重塑为一个以建构社会政治伦理为目的的功能性框架。
蔡元培将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毫无宗教的迷信,二是美术的陶养”,借以此来为美育思想寻找本土文化的凭据而康德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象界;一是物自体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现象界”,而要到达“物自体”就必须靠信仰。
从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两个基本特性出发,论述美的关系,将美感分四个层面来界定——普遍、超脱、有则、必然,主张美的纯粹性,从本质上把实践和审美进行区分。
康德席勒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坚持了“人是自由的”这个先验命题,但是他突破了康德美学纯粹的抽象性和主观性的局限,使美学思想向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他认为人类的艺术起源于游戏,在心灵从感觉过渡到思想之中拥有一份“游戏冲动”,这种冲动使感性与理性得到连接,进而得到和谐统一。
席勒如果说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导向具有浓重的形而上色彩的道德“至善”之境,席勒所追求的即是全面自由的人那么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则包含更多的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内涵,具有更强的世俗意味,他的“津梁”将信仰的超越之维拖向世俗关怀层面,寄超越精神于现实关怀,寄个体趣味于政治目的。
由此,蔡元培先生引申出了一种“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的审美超越之道他在《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 对美育作了如下明确地定义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溪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蔡元培《美育与人生》也就是说,要通过美感教育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其美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从“五育并举”到“四育健全”;其二,“以美育代宗教”;其三,美育与人生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将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大计,并最终得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过,从而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
自此以后,蔡元培先生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贡献良多他一生进行了数次与美育相关的讲演,发表了诸多有关美育、美学的论著,在讲演和论著中对美育思想的阐述也是其美育思想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在具体实施方面,他提出,对于个人而言,美育是终身教育;。
对于社会而言,美育是全民教育美育是一个涵盖全部社会生活,贯穿人生的全面地自觉塑造的过程蔡元培先生在1922年撰写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全面提出了美育思想实施的构想:“照现在的教育状况,(教育)可分为三个范围: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教育。
我们所说的美育,当然也有这三个方面”由此,他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十分详尽的论述蔡元培先生有关美学、美育的著作《康德美学述》、《赖斐尔》、《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音乐杂志发刊词》、《美术的起源》、《美育实施的方法》、《美术批评的相对性》、《美育》、《美育代宗教》、《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美育与人生》、《何为文化》、《美学观念》、《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真善美》等。
在家庭美育方面,要从公立的胎教院与育婴院着手,胎儿出生前孕妇入住胎教院,胎儿出生后入住育婴院,这些场所居住环境要优美,建筑设备要完善,使胎儿在出生以前就接受美育;在学校美育方面则是通过开设美育课程,开办美育团体,建立专门的美学学校;
社会美育则是通过设立剧院、美术馆,每天定时开放,对城市建设中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设置公共艺术、如何在艺术性完满实现的前提下实现公共的共享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究蔡元培先生关于美学、美育的讲演· 1917年1月1日,在北京政学会欢迎会上的演说。
· 1917年3月31日,在直隶省定县中学蔡元培先生与美育相关的讲演的演说· 1917年4月8日,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说,其题目就是“以美育代宗教”· 1918年5月18日,在王心葵先生古乐演奏会开幕式上的演说
· 1920年5月,关于“美术的起原”的演讲· 1921年2月,关于“美术的进化、研究法、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等讲演· 1921年5月12日,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上的演说· 1923年5月30日,在上虞县春晖中学的演说
· 1924年5月22日,在旅法中国美术展览会招待会的演说· 1930年8月13日,在青岛大学讲“实验的美学”· 1930年12月,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以美育代宗教”· 1931年10月在太平洋国际会议提交论文“中国之书画”
· 1933年3月1日,就任国立音乐院音乐文艺社社长的演说· 1933年11月11日,在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展品在国内展览开幕式上的演讲蔡元培先生对于美育的阐释和力行的实施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现实意义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美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和价值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因而,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强化美育,保护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可以通过校园建设建构审美体验,开展阅读文化节、音乐会、传统文化游园会等活动,去跑、去跳、去亲近自然,将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充分发挥儿童的审美体验,唤醒儿童心中的感受,培育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儿童主动的感悟和探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莫奈曾说:“人们总在谈论我的艺术,装出一副懂了的样子,好像真的有必要去弄懂似的其实,喜爱已经足够”也许我们会面对“功利化”的考验,也许我们对一些审美范畴内的作品并无完全理解,但喜爱已经足够,这份“四周空气都会变得温柔”的审美体验是一份极大地享受。
“破人我之见,去厉害得失之计较”,在潜移默化之中,美对人产生着无形的、渗透性的影响,从而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以美育途径帮助人成为人,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份人生境界的陶养,也正是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于每个人“把世界照亮”的意义。
“完善而自由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家都带给我们个人的思考,也是很大程度是需要我们去为未来的孩子们所尽力传递一份追求。-end一起变得更加辽阔吧!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端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