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二十几年的人生,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立志学习的?我想肯定不是在学校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心智不成熟,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缺少自主驱动力,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分数,而分数只是为了让老师家长开心就算勉强知道学习和。
我的未来挂钩,但也想象不到这两者会关联到什么程度在我印象里第一次开窍大概是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忘了是从哪里搞来的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秘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书里的内容就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则”当时的我看完后异常兴奋,仿佛找到了人生的
金钥匙,但是当时的我还太小,天真的以为只要一直想着好事,幸运女神就会降临我记得当时读完后的心里状态,这一次是我记忆当中第一次有想要变好的愿景,算是立志吧,只可惜后面被学业的压力摧毁第二次立志应该是初中升高中时候的暑假,当时和同学一起去找了个发传单的活,想赚点零花钱,那是我第一次打工。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硬是拿着传单站了一天在印象里,我小时候算是个招人喜欢的孩子,可能因为我老实爱笑吧,可是这次发传单确实对我有不小打击,我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那么招人喜欢我在一个科技广场上发传单,虽然有不少爷爷奶奶善良,多替我分担了不少传单,可也有不少匆匆忙忙的上班族。
对我不屑一顾,眉宇之间透露着不耐烦站了一天的我终于发完传单,跑去拿了属于我的50块钱,当时心态或许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已经想不清当时模糊的想法是什么了,如果非要说的话,应该是“不甘心”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学习”和“工作”的区别,当时的我在心里默念,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可能就会来发传单,我不甘心就这样过,我不想受别人的冷眼。
确实有效果,高中时候的我学习情况比初中好很多,甚至还当上了班长,可惜好景不长,在后面的两年我第二次立志的想法逐渐淡去,最后我并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选择了当兵,并且还是一个极其可笑的理由第三次立志的时间点非常模糊,如果说前两次立志算是顿悟的话,第三次立志有点像渐悟。
大概是我工作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现状开始不满意,倒不是因为工作吃不起饭,而是我开始追求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了至于开始追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开始一个人上班,一个人住,少了很多喧嚣,多了很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加上我身边的人都非常优秀,和我在学校或者家里的环境判若两个世界。
上学的时候我是不爱看书的,幸好当兵的时候管得严,不让玩手机,反倒培养了一点看书的习惯,虽然只是一些小说,但是起码方向是好的在上班一段时间后,我又开始有事没事就翻书看看,我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意义是什么,我努力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我是否要按部就班的过大部分人那样平淡的人生?其实我当时的生活并不差,也没有很缺钱,想要的东西也都有,但为什么我还是不开心,在和我妈沟通多次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妥协是自己想太多了。
只到后来我读到了叔本华,在“得到”上知道了吴军老师,又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知道了武志红和他的那句“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出你自己”,知道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和他的“知行合一”突然,我有种难以形容的喜悦,那种喜悦是在学校不曾拥有过的,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真谛,原来学校外还有这片广阔天空,还有这么多优秀思想,而他们全部来自于书本。
慢慢的,我的志向开始浮现,我好像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又很模糊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却又不得不拘束于日常的琐碎中我不想这样下去可是又无从改变,于是我开始尝试,尝试摄影,尝试画画,尝试各种运动不出意外,没有一项是可以一直坚持下来的。
后来我发现,不管我想尝试什么,都会缺乏动力,而动力的源泉,应该是“反馈”游戏之所以能吸引玩家是因为它有及时反馈,学习技能应该也一样,之前我太过于注重“向内发展”,比如早起,跑步,摄影,画画但是忽略了“向外发展,”也就是说,所有的尝试和学习,都应该有产出。
比如画画,就应该尝试画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然后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让外界看到,如果有负反馈,则摒弃情绪吸收精华,若有正反馈,则激励自己继续向前最终我把目标放在了写作上,因为写作就像是与自己聊天,帮自己梳理脑海中杂乱的思绪,回归问题本质,这也是我的第三次立志:想通过写作,做一个未来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同时想通过写作,更了解自己,活出自己。
孔子曰:“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指的不是一定要有所成就,而是志向和主张的落地生根,要有一生所追求的目标,现在三十对我来说不差几年了,我的方向也该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