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一句话,叫: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古至今,所有能成大事者,都是经历这一个过程而存在的结果,而在这一个过程存在之前,则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来支撑自己在这个艰难磨砺的过程中坚持下去,并且塑造最后伟大的功业,这一个根本就是立志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立则事不成。
立志这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树立一个信念,人只有在信念的支撑下,才能抵抗外界的风雨,就好像有的人在生活中,不论经历了什么艰难挫折,他都能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去,就是因为他在心里面给自己树立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王阳明曾说一句话,叫: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代大儒,他对于立志与人生的关系,就做了详细的感受,就像他的这句话中所说的一样:一个人若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就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够学成。
王阳明在幼时刚到京城的时候,只有十几岁,那时正值明朝末期,皇帝昏庸权贵,沉迷于酒色,黎明苍生正陷入黑暗之中王阳明看到连年征战的时代,就感慨地对父亲说,现在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要死亡,这可怎么办呢?。
眼看着国不成国,王阳明却不顾父亲的督促,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心读书,终于有一天,他在家里偷了一匹马,策马狂奔,出了关外,远离京城,他要做一件事情,就是面对广阔的大地,寻找救国的道路因为王阳明觉得时至今日时,国家也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脚下的路究竟在何方呢?这都是他们这一代人应该思索的。
于是他不断地思考,在复杂的环境中想找到一个答案。于是,王阳明深入居庸关,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登长城,看古迹,思考战略,经略四方,从最初的做圣贤到后来的平天下,他的志向已经在心中悄悄成熟。
对于当时的王阳明来说,虽然是一次任性之举,但是这一次任性对于他的人生却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和影响一个月的行程结束之后,王阳明对于生活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他身上少了一些斯文,多了一些侠客的勇猛和威严,更重要的是心中多了人生期望的志向,这个志向也为王阳明后来建功疆场,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铺垫。
西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叫班超,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当时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境,班超看到之后十分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和汉朝交往已经断绝50多年,对这件事情他也心怀忧虑有一天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他觉得自己现在做的这份工作实在无聊,不符合自己的远大志向,于是将笔狠狠摔在地上,并且想要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做贡献。
很多人听了就笑话他,而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后来他当上了一名军官,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朝廷在他的建议下,派他带着十来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
所以说立志就是人生的根本核心,而且最重要的是立志也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一个人的人生,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首先是在于思想的高度,所以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也决定了他的人生的高度。
燕雀有燕雀的高度,鸿鹄有鸿鹄的志向,不管一个人身处的什么样的环境,知道自己应该作为什么样的角色,他都可以在那个角色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世界也需要有一些伟大的人,带着伟大的志向,去完成伟大的使命。
所以不要将自己局限于狭小天地之中,做一个井底之蛙,而是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关注天下苍生,站在更高的立场看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这广阔的世界,努力的使自己成为天地之间的可用之才作者|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