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勃仑效应
凡勃仑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需求的程度因其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仑效应”。
这种消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由于某些商品对别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消费者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炫耀性,达到一种心理满足。
对应案例:现代社会下的各种奢侈品如古奇、芬迪、范思哲、爱马仕等品牌。二、适应性偏见
适应性偏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简单而言就是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
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那么这在互联网产品中怎么又是怎么体现的?
判断2
如果能不断的满足用户需求给他需要的好环境,好产品,帮助用户打破适应性偏见心理,会给产品带来什么影响?
(1)、延长幸福感
通过阶段性给予,让用户主动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型,在每次使用产品时都感觉自己已经在打破坏环境的路上,而且坚信新环境越来越好。
*与意外幸福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延长幸福感体现在用户主任务流程中,同时十分注重时间效率
(2)、意外幸福感
记录用户的习惯,为用户建立自己的成长体系,通过连续多角度的刺激,让用户获得意外的幸福感。
三、供需理论供求理论即由供求关系衍生的理论,或者说是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当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会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则价格会上升。
供求关系:商品经济的许多范畴都可以统一到供求关系之中。如研究商品关系的那些基本范畴: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等相互对立的概念.一旦把它们与市场相联系.实际表示的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研究商品和价值的一般关系时不涉及市场,因而不以供求关系表示。马克思指出。在市场上。“互相对立的只是两个范畴:买者和卖者。需求和供给”。 “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列关系:第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尽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即商人来代表”。
供给需求:它们都由生产产生。处于对立地位的供给和需求彼此很难分清。在不同的角度说.供给就是需求.需求就是供给。属于增加供给的生产活动同时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由于增加对劳动的需求而增加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换言之.生产中的生产需求也可以说是供给。马克思在谈到供给和需求的含义时说。"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象只是同义反复":并认为供给和需求都决定于生产:"供给和需求是由生产本身决定的". 深刻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辨证关系。供给与需求的这种辨证关系对于政府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很有指导意义。
生产决定:但二者在量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真正的联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劳动中社会用来生产这种物品的部分。也就是这种物品的生产在总生产中所占的数量.另一方面,社会要求用这种物品来满足需要的规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而只有偶然的联系"。
这说明.供给和需求同由生产决定.但供给和需求不必然任何时候在量上都相等。理论上假设的供求均衡只是在不均衡的波动中才存在.存在于平均数中。由于在市场上"供给"是为了价值.提供的也是价值.而"需求"要的是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劳动.供给的商品中虽然花费了"劳动".但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供给成为"无效供给"。
另一方面.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需求具有无限性.但只有有相应货币购买力的需求才是能实现的"有效需求"。市场上只承认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供求的这种"偶然联系"表明供给和需求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它实质表示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交换劳动的关系。这种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供需理论
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1]成本增加量即称为边际成本。由定义得知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TC)的变化量(△TC)除以对应的产量上的变化量(△Q):总成本的变化量/ 产量变化量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例如,生产某种产品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 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50元。若生产101个时,其总成本5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划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高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五、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尽管网上零售商或其它企业对消费者(B2C)的公司,例如Amazon或eBay,总是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互联网对经济的最大影响来自于以企业对企业(B2B)形式出现的电子商务活动。根据GartnerGroup的预测,到2003年,美国B2B电子商务的全球营业额将电子商务会达到4万亿美元,而网上B2C的零售额还不到4千亿美元。 B2B电子商务在三个方面降低了公司的成本:首先,减少了采购成本,企业通过互联网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价格最低的原材料供应商,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有利于较好地实现供应链管理;第三,有利于实现精确的存货控制,企业从而可以减少库存或消灭库存。这样,通过提高效率或挤占供应商的利润,B2B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供求经济模型中,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六、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案例: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划。
第一袋谷物是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2,其余的依次确定为10、8、6、4。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假如损失了一袋谷物,这位农民面前只有一条惟一合理的道路,即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或者说是放弃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由谁来决定呢?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常低,价值也不高。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西,比如"昨天看戏没有买到最好的票"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边际效用高的往往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等软的东西。这就要求政府要从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拆迁等事情上来。
七、鸡蛋理论
鸡蛋理论,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占有欲望的满足是因为产品中有你的痕迹,或者劳动、或者精力、或者想法等等,这就造成了这件产品与其他产品区别,这是独一无二的,完全印上了你的标记,你可以完全占有。体验是参与过程的一种直观感受,现在流行的是体验经济,我猜想如果能够去体验产品生产的过程、看着一个半成品慢慢的变成成品,这种体验应该能够让用户对产品有了一些特殊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估价自然比按材料成本估价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