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把人的行为分为目的和手段,并界定目的是感性的,理性只是感性的工具。把理性只作为工具理性,而取消了目的的理性。把人的行为分为目的和手段,这样的分类,在我们决策的时候增加了一点东西,但也因此而遮蔽了我们对整个人类行为的认识,人类行为并不都是冷冰冰的理性。目的和手段、理性和感性,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就像一个透镜,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行为的不同方面,但这个透镜,也会让我们失去一些视角:著名心理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讲述了人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但现实中我们既是大象也是骑象人。书名: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威廉罗素在《留给世人最后的话》当中提到:人们总是选择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或者相信对社会更有影响的事情来相信。例如: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好的时候,我们会收集很多信息来证明他很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人不好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会收集信息来证明他的确是我们想的那样不好。还比如我们经常会碰到:尽管一个人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他的态度让我们无法接受。不接受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说的不对,恰恰可能是因为他说的太对了,但触碰到我们内心不愿意面对的东西,导致我们心情不爽,最后做决策的还是那头“大象”。同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微信群里,尤其在出言不逊的时候,哪怕你说的是事实、说的是“真理(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理)”,没有人会被你的事实和“真理”改变。不要在微信群里试图去说服和改变任何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所有的决策都是感性的,受情绪所左右的。无论这个人处在何种职位、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至少他在决策那一刻是这样的!作为管理者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好的决策是理性的,避免感性和直觉。那这里面面临一个问题:既然人们做决策的那一刻是感性的,受情绪所左右的,那学习、经历和分析问题有何必要?乔纳森海特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帮助积累更多正面积极的感性,克服自以为是的心理,同时避免迷失在粗浅的道德迷宫之中。为什么要积极面对来积累更多感性?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是乐观的人很容易找到事件要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诠释逆境对你意义,并吸取积极经验,你就能从中获益。不以恶意揣测别人的行为,勤加学习和经历将能够帮助我们逐步提升感性力量,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碰到问题,为何又有分析的必要呢?答案就隐藏在休谟的目的和手段之中,休谟认为通过理性分析过程,升级原始的感性行为,看问题会更趋全面,系统,长远。确实很多时候分析的目的,是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广度)和更加深刻(深度),让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既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照顾长远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做决策那一刻,你是理性的。任何一个决策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风险)的一方面。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承担这个决策的风险,而选择这样的决策。同样道理,想做成事,跟人打交道,想做有效的沟通,首先想到人在决策的时候都是感性的,所以要先影响别人的情绪,高水平的领导用情绪领导,跟人沟通前先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不是先告诉他人,我这个决策多么科学和理性。大象和骑象人,最终会合作无间,发挥各自的潜能,携手走过充满智慧的人生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决策!”如何做到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决策?增加理性分析的系统性、减少感性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曾经就职于兰德公司、全球著名的决策专家CharlesHKepner博士在《思维技术》这门课程中就深刻揭示了这方面的内容。
相关推荐解决问题是体现一个职场人职业能力的最好机会。但现实中,不是不想解决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系统思考是引领你走出迷局的关键。KF[gf]ae[/gf]思维技术: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和决策提供一套促进系统思维和理性决策的方法,借助系统的思考流程、结构化的提问技术和实操性的分析模板,指导当事人和团队快速、高质量地完成分析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