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佛教有关人生命运和道教宇宙自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新儒学。
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南宋末年取得正统地位后,被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统治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获得空前发展,佛、道和儒家思想日趋融合,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这为儒学发展成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理学提供了思想基础。宋代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五子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自然、人生命运等根本问题,界定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中二程影响最大,他们认为:万物一理,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就是在维护天理。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二程的思想为主要依据,中和了周敦颐等人的学说,构筑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正式形成。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与此同时,从理学分化出来的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心学形成。难受后期经过魏了翁等人的推崇,力学取得了正统地位。元代统一后,由于许衡、赵复等人的努力理学继续被推崇,并正式立为官方哲学。
明朝初期的几十年,学术气氛尤为沉闷,已经占据统治形态的理学日趋僵化,中期以后有无力挽救封建统治,于是出现了阳明心学,试图挽救统治危机,但不久心学发展坠入了空谈心性的泥潭,东林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批判王学空谈心性,提倡治国救民的名实之学。
清初统治者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极力扶持程朱理学以推行文化专制,理学越来越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虽然出现了一批所谓的理学大师和理学名臣,但其多沿袭旧说,少有创获,理学也就随着其维护的封建统治一起在僵化中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