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少见的无限流小说翻拍,《开端》自上映之初便饱受瞩目:紧凑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细节处理的近乎完美,角色的情绪被演员们最大限度地处理得当,就连广告的植入都显得不再那么突兀。种种迹象表明,《开端》的大火不是没有理由。截止2022年1月21日,《开端》已更新至13集,预计下周将迎来大结局。关于大结局的推测也不计其数:不管是HE(happy ending的缩写)还是BE(bad ending的缩写),或者是开放式的大结局,在真正结局出现之前,每一个看法都有其主观推测的合理性。
在小说文本中,《开端》的第一部分是以HE结尾,肖鹤云和李诗情均成功逃出循环,或许这也正是大多数人想要看到大团圆ending。从一个追剧迷的角度来说,只要剧情合理,无论是哪种结局我都可以接受;但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开端》的结局,是无法走出循环的BE。
本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但也仅是我的一孔之见。只是希望在这篇文章里运用自己浅薄的一些哲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一些合理性的证明,以达到自洽的目的。从标题中的“或许”“理应”二词,可见本人在避免观点过于偏激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在此声明,本预测仅代表个人观点和个人理解。因个人学识与视野方面的局限,如有哲学解释上的错误,或者是一些引起粉丝们不适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并批评指正。





引发我对这部剧的哲学思考的是每一集开头的莫比乌斯带,与小说中“开端”“循环”字眼的多次重复相比,我更喜欢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激起了与之有关的一些思考——关于莫比乌斯带,关于梦,关于拉康······

拉康相关理论的简单阐述
拉康环/莫比乌斯带
在数学领域,我们称它为莫比乌斯带;在哲学领域,由于拉康引入该模型用以解决弗洛伊德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包含关于“欲望”的问题),所以它又被称为拉康环。
欲望
欲望源于缺乏。欲望在需要与需求的边缘形成,但它不是需要,更不是需求。欲望是“想象界”的成员,是无法满足的,这是由欲望的对象——缺乏决定的。三维世界
实在界——不可接近,不可阐释,不可理解(ps.实在界与现实的区分会在下方进行论述)想象界——镜像理论的开始,介于主体和实在界之间象征界——人类的范畴,以语言为中介拉康在1972年《晕眩》中,将莫比乌斯带的边线看成能指形式,而其环绕而成的空间代表了实在界的享乐。并以此模型来证明,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至此
这些理论引发了我对《开端》的一系列思考
李诗情和肖鹤云进入的循环是否可以看做是一个没有“开端”的莫比乌斯带?这个循环是三维世界中的某一界吗?还是某些界的交际边线?是什么引入了这个循环?是陶映红夫妇的欲望吗?在对这三个问题的自我解答中,我得到了最开始的个人观点——
编剧笔下的循环
不应有开端
更不应有终结
所以结局或许应是一个两人无法逃脱循环的BE
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李诗情和肖鹤云进入的循环是否可以看做是一个没有“开端”的莫比乌斯带?
其实小说中没有提及关于莫比乌斯带,而是影视剧中第一次引入了它
或许编剧的本意是莫比乌斯带象征着循环,所以做了这样的一个引入
但是我左思右想,觉得不太对
这部影视情节的关键在于,找到开端并阻止这次循环。如果仅从循环的角度来讲(就像计算机PYTHON中的for语句while语句之类),这个灾难循环是完全可以逃出的,因为可以通过上帝视角(比如说循环引入者视角或者是游戏设计者视角)找到循环开端,控制循环次数,在跳出循环之后进入现实。
但是他们的循环是无法逃出的
因为莫比乌斯带
象征着无限循环
没有起点
没有终点
没有方向
甚至不存在任何一个固定点
一旦编剧选择引入这个模型,就应当同时默认,截止目前,莫比乌斯带是无解的
如果结局是两人逃出循环,难道这是一种对莫比乌斯带的挑战吗?
或者说,两人逃出这个莫比乌斯带之后,如何确认自己不是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带呢?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
这个循环是三维世界中的某一界吗?还是某些界的交际边线?
我个人更喜欢把这个循环看作是“想象界”。
李诗情和肖鹤云的任务便是从想象界逃离至现实
而现实,便是想象界与实在界的交界边线
这里先对现实与实在界进行一个区分
现实并不是实在界,现实只是遮蔽在实在界上方的事物,并给予我们现实感(这个“遮蔽”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自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对想象界、现实与实在界之间的关系结合剧情和拉康的观点进行一些个人解读
实在界是最真实的存在,它划出了一道生死的界限(这里可以对应王萌萌的死)
一些人对填补根本的欠缺有着无止境的欲望,这是一种死亡驱力(陶映红夫妇的欲望:查明真相;因为这种欲望固有的不可满足性,所以最大化了他们的死亡驱力,最终选择自杀式爆炸)
然而死亡驱力同样根本不可能满足那种填补欠缺,因为欠缺是根本的,于是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这时便是想象界——循环的出现)
但必须注意,和实在界的相遇会给人带来一种灼痛感,这是永久的创伤,根本的创伤。——此处灵感来自知乎用户:若心燕
如果你要寻找实在界和想象界之间的界限,那么你就踏上了永无止境、永不满足、永不可能的欲望的道路,那个界限就像一道切口给了你无尽的创伤。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肖鹤云在一次次的循环之后,身体已经严重受损,出现了非正常的待机状态和不可控的生理反应。
而两人在尝试逃离想象界,回到现实的同时,由于现实的边界属性,是无法避免去触碰到实在界的
肖鹤云的反应是否是一种触碰实在界所带来的无尽的创伤
而创伤的尽头便是死亡
即使逃出循环,但他们还活着吗?
最后是第三个问题
是什么引入了这个循环?是陶映红夫妇的欲望吗?
这起爆炸事故的主因是陶映红夫妇在女儿离世后的极度扭曲心理,是他们想去查明真相以告慰女儿在天有灵的欲望
我认同是他们的欲望创造了循环这个想象界
在循环能够被打破的假设下,只有欲望得到满足,循环才能结束
但是欲望不是需要,因为他的对象不是一种具体对象,而是缺乏,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
李诗情与王萌萌的几分相似,便让他们的欲望消失了吗?便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了吗?
释怀
他们真的能释怀吗?
最后的最后,感谢《开端》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再结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哲学观点,让我对它的结局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其实在追剧和写文章的时候又生发了很多问题:李诗情究竟在走出循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陶映红夫妇欲望的替代品和寄托物吗?肖鹤云的暴力游戏设定究竟与循环的出现是否相关?为什么只有肖鹤云在循环中收到创伤?王萌萌的死是否与循环有关?······还在对拉康的一些观点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云里雾里的表述,也收获一些茅塞顿开的瞬间。
终章也许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或许是两人携手逃离循环的HE,或许是王萌萌与李诗情的双循环,或许是一个开放性的仁者见仁的结局,也或许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一场无法醒来的梦。
没到结局出现的最后一刻,谁知道呢。
或许在下周结局出来之后,我会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些补充和修改。如果结局和我的观点不同,也在情理之中,因为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理性,
但也不能只有理性。
牺牲一切去寻找答案
或许他们就是答案本身
在卡农的循环曲调中
我们梦里见
2022.1.26更新
一个HE的大结局,众望所归
最后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真的会让人幸福地落泪
或许从哲学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是否合理的问题
但是从一部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开端》很成功
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歌颂这个世界,在惊心动魄的循环中收获爱与勇气
最后用《沉思录》中的一段话作结:
感觉属于身体,爱好属于灵魂,原则属于理智
当然
李诗情也属于肖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