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是儒家为学修身的起点,上自 先秦孔孟,下至宋明的程朱陆王,教人修学莫不由此入手孔子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孟子也说过,为学要“先立乎其大者”王阳明也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传习录》卷中)。
世人所说立志,通常是指对未来的某种期望、某种愿景,比如从事什么职业,拥有什么地位和身份,得到什么成就和名望,过一种什么职业,拥有什么地位和身份,得到什么成就和名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儒学和阳明心学所说的立志”。
志这个字,上面一个士,下面一颗心,其意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心”这个心当然不是指心脏,而是指人的心灵、品格以及整体的精神世界它包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大观念,也包含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世态度,还包含人的性格、情感、气质、能力、习惯等等。
一言以蔽之,“心” 指的就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 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格因此, 真正的立志,不是说你希望拥有什 么样的职业、身份、地位等, 而是说你决定让自己具有一个什么样的 。
人格儒家用以指称人格的概念,主要是圣人、 贤人、君子、小人;还 有些次一级的概念,如狂、狷、中行、 乡愿等,一般也被用来指称人 格方面的某种品质或特质所谓圣人,就是人格臻于至善, 道德与智慧都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所谓贤人,就是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知识和才干的人;所谓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同于流俗的人;所谓小人,就是虚伪自私、追名逐利、寡廉鲜耻、不仁不义之人;狂,指的是昂扬激进;狷,指的是拘谨保守;
中行,就是不流于狂也不流于狷,中道而行;乡愿,就是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表面上诚信忠厚,谁都说他好,实际上内心却没有是非、丧失原则显而易见,儒家(阳明心学)要成就的理想人格,就是贤人和君子,而其为学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圣人。
所以王阳明教人立志,就是立个“必为圣人之志”。
而立志之后,就要在日常的修学实践中念念“去人欲”,即去除那些有可能让人变成“小人”和“乡愿”的人格倾向,如虚伪、自私、好色、贪求名利、不知仁义等,同时还要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俗,不轻易认同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始终恪守良知赋予自己的是非准则。
当然,在学为圣贤的道路上,无论是圣人境界还是中道境界,都是一种终极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终其一生也不一定能达成所以,对于儒家学人而言,如果成不了圣人,那至少要立志当个贤人或君子;如果不能“中道而行”,那就宁可狂狷,也绝不当小人和乡愿。
诚如孔子所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也像王阳明所说:“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传习录》卷下)